(图文|信息 编辑|信息 审核|刘进)12月5日上午8:30,逸夫楼C314会议室,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年度第15次专题研学。郑学刚主持会议。公司党政领导、党委委员、经理助理、各教工支部书记参加会议。
会上,张红雨经理作了科教兴国领学分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张经理引述二十大报告原文后进行解读,指出了科教兴国的实施基础,而后他从当前困境、工作核心、解决思路、实现路径等层面提出对学院发展的思考,即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研、用效率;要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以科研促教学;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教师底层思维能力,要以原创性科研成果赋能生命健康产业,要增加课程基础性、原理性内容,训练员工底层思维,要通过项目育人环节提升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吴鹏飞从“科技:第一生产力”“教育:国之大计”“科教振兴农业”3个部分,在线上作了推进有组织的科研领学分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筑牢国家强盛之基”。
随后,与会同志围绕主题开展深入学习研讨、分享学习体会。郑学刚书记首先作了学习分享。他提出,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的科学研究要“有意义”“有组织”。根据学院目前科研现状,要加强“有意义”,就要强化“有组织”,要有组织,就要鼓励相当部分老师抱团,立足本学科主流开展底层研究,或和学校主流优势学科深度交叉、底层交叉,这就是“双轮驱动”“两个入主流”。这当中,就要鼓励老师的主动转型转向,学院即将设立的自主创新基金可以发挥作用。
大数据科学系支部书记章文表示,高校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院系是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院系组织的建设基于学科,是学科教学与科研活动建制化的产物。需要超越传统的院系组织结构,避免受既有森严组织壁垒的羁绊。有组织科研是一种能够跨越高校学科组织界限、高效整合内部优势多学科资源协同开展任务导向型研究的科研模式,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以更加灵活的组织建制形式开展目标明确的科研任务。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有两个关键:夯实本学科的基础和多学科协作。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必须立足于本学科,在本学科上打下较好的研究基础,具备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在此基础上针对重要科学问题开展合作。在多学科交叉合作中,要划分清楚自己所擅长的部分,强强联合推进合作的顺利开展和目标达成。
人工智能系支部书记沙灜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通过认真学习中共二十大报告的精神,我深受鼓舞。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继承邓稼先、赵九章、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于民的伟大精神,在计算机与农业交叉领域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始终心系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把论文真正写在农业大地上,为我国新农科、新工科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要以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将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以解决我省乃至我国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难题。要从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四个面向’上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知行相资,以为用”。要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志力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卡脖子”问题,将科研成果实实在转化为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更应像前辈科学家们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承担起新时代“主力军”的责任,像树苗一样扎根于基层、勇于创新。落实到学院、系的工作上,要深入领会学院领导的布局和要求,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研、用的效率。一方面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底层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以科研促教学,增加所授课程的基础性、原理性的内容,训练员工底层思维。最后,带动全系教师通过项目育人环节进一步提升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好员工。
计算机科学系支部书记吴鹏飞说,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扎实下好优先发展教育,必须牢牢打好构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必须紧紧牵住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作为高校教师,要坚定办好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历史自信,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赋予基础教育的崇高使命,切实增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自觉,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要科教振兴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新时代现代农业要求我们用科技与教育去振兴农业,使农业向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我们要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有信仰、有担当、有本领、有情怀堪当大任的新型农业人才,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我们要以智慧农业为主体,多领域的技术围绕农业这一主体融合交叉带动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