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剑
日前,在参加一个有关科技创新与科技文化建设的座谈会时,作为人文学者的我提出一个观点: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文化建设必须重视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科技创新离不开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换言之,理工科要发展与创新,必须重视文科并与之交叉融合。没有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介入,科学技术难以创新与发展。
认识误区
在我国,“重理轻文”的观念由来已久。虽然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但仍无法改变人们的已有观念。在科技追求国际一流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科技获得了最多的经费支持与更多的资源,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所能获得的资源与科技领域不在一个层面上,无法相提并论。
当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获得更多资源支持在情理之中。同时,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即所谓的“文科”)则给人“无用”之感。由此,人们愈加推崇科技发展,不是把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放在第二位,就是认为科技完全可以不顾后者,就能很好发展。
这一点从一个常见现象便可证实——国内特别重视科技类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近20年来,不少科技大学,或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的新型大学成立,其非常重视各种先进科技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完全无视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不少大学都声称以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和麻省理工学院(MIT)为目标,追求高精尖的科技领域,力争短时间赶超世界一流大学。对此建设思路,我曾多次直言其存在问题。因为无论是MIT还是Caltech,其文科都非常强大,且给科技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MIT与加州理工学院的现实经验
2021年11月9日和23日,我连续在本专栏发表文章,讨论了MIT强大的文科之于科技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意义与支撑价值。
从排名看,依据《泰晤士高等教育》“艺术与人文学科”的排名,从2018年至今年的2024年年度排名,连续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都名列第一。而MIT除2020年位列第4外,其余年份都屈居第2名。如果说斯坦福大学虽然理工学科强大,但毕竟属综合性大学,其文科同样声名远播,MIT则完全是理工类大学,其文科如此强大并不为人所知。
从课程看,MIT的人文社科学院(简称为SHASS)在国际研究、语言学、比较媒体研究、经济学、文学等13个学术领域,为员工提供了世界公认最好的课程。
从学时看,MIT的本科生都要学习人文学科、艺术和社会科学。学校明确指出,人文学院的学科——人文学科、艺术和社会科学是MIT使命的核心所在。为此,所有MIT的本科生都要花大量时间在文学、语言、经济学、音乐、政治学等学科上。事实上,他们至少要上8门这样的课程——这占据其总课时的25%。
总体上看,在MIT,人文学科、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相关课程并行发展,从而给予了员工更多选择,更带动了跨学科的创新发展。
加州理工学院同样设有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该校鼓励在研究中承担风险——这被认为是科技新发现的关键所在。该校以教学与前沿研究的结合而著称,确保员工能参与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
该校重视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人文学科的教师要让员工掌握其学科的技艺,处理复杂的原始资料,并学会有说服力地论证相应观点。在课堂上,员工要讨论当代问题。经济学家利用真实世界的数据洞察人类行为,并为政策设计提供信息。哲学教授讲授批评性思维能力技巧与伦理道德之于社会的重要价值。这些因素表明,加州理工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是该校在研究和教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者。
科技与艺术及人文社科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技术的进步与艺术创造力和人文思想的发展紧密相连。
在古代文明,如埃及、希腊、中国和罗马,建筑技术的发展与艺术和哲学的繁荣相辅相成。建筑不仅为了实用,也体现了对美学、比例和对称的追求,这些追求都是由当时的哲学和数学原则指导的。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科学家的角色常由同一个人扮演,这时的艺术作品往往展现出深刻的科学和数学原理。比如,达·芬奇的作品不仅美轮美奂,其绘画技巧也基于对解剖学和光线的深刻理解。
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联系。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艺术的制作和表现方式,艺术家们开始利用新技术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反映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
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出现,艺术和设计领域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电子音乐、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不仅推动了艺术表现手段的多元化,也引发了关于艺术本质和审美标准的新讨论。同时,技术本身也成为艺术创作的主题,艺术家通过作品对科技的影响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通过对技术如何塑造社会结构、文化交流和个人认同的探讨,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文视角和批判性思维。从印刷术的传播到互联网的兴起,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伴随着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领域的理论革新。
科技与艺术及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历史联系是一场持续的对话。在此进程中,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不仅为技术进步提供了灵感和方向,也帮助社会理解科技带来的变化,确保这些变化能丰富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科技创新的人文基础
若科技创新既不谈艺术,也不谈社会科学,仅谈人文学科的作用,那么后者至少可以为前者提供3方面的基础。
一是伦理学基础。当前科技创新的趋势体现在几个关键领域——人工智能(AI)、生物技术、可持续能源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等。AI的进步拓宽了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的边界,致力于创造更智能的机器,这些机器能自主学习和解决复杂问题;生物技术的创新正在医疗健康领域开辟治疗疾病的新途径;可持续能源技术旨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数字化转型横扫各个行业,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工作方式……
然而,这些趋势也带来挑战。AI和自动化可能引发社会不平等和伦理问题;生物技术的进步引发了关于生物伦理和基因隐私的讨论;可持续能源技术需要巨额的初期投资和政策支持;数字化转型对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尽管科技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但也需要我们在伦理、社会和环境层面进行深思熟虑的决策。
二是文化研究基础。文化研究与科技设计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科技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思考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交流方式,对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首先,文化研究能揭示不同社群对科技的接受度和使用模式,指导设计师创造出更具包容性和适用性的产品。例如,在设计用户界面时,考虑到色彩和符号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可以避免误解,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其次,文化研究通过分析科技如何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被理解和使用,帮助科技设计者预见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道德和社会冲突。这种分析还能促使设计者在创新时考虑到文化多样性,确保科技产品不仅在技术上先进,在文化层面上也是敏感和兼容的。
最后,文化研究也强调本土化的重要性。本土化过程确保科技产品能尊重并适应本地文化的特定需求和期望,从而在全球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因此,文化研究能为科技设计提供深刻的见解,确保设计思维不局限于技术实现,而是融入了对人类多样化生活方式的理解,促使科技发展更加人性化。
三是语言与沟通基础。语言和沟通在技术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有效的语言使用不仅能确保技术概念的准确传达,还能促进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其接受度。
其一,语言是传达复杂技术概念的桥梁。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能帮助非专业者理解技术的功能和优势,这对于科技产品的市场推广至关重要。
其二,沟通在团队协作中同样重要,特别是在跨学科团队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可确保技术知识在不同专业领域间有效转移、整合。
其三,随着科技全球化,跨文化沟通变得更加重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细微差异,对于确保技术解决方案的全球适应性至关重要。
其四,在用户教育方面,清晰的语言和有效的沟通方法可以加速技术的接受和应用,特别在推广新技术时能减少用户的恐惧和抵触,提高用户的信任和依赖。
其五,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兴起的大环境下,掌握沟通技巧,尤其是在数字空间中有效传播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无论是艺术还是社会科学,都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基础保障。现代科学基础产品无不考虑美观等艺术因素。社会科学的方法也可以为人们理解技术与人类社会互动提供重要工具。社会科学对科技影响的预测与分析更是一个关注技术如何塑造社会结构、个人行为和文化价值观的多维度过程。社会科学家还可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预测科技的长远影响,并分析其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作用。
与此同时,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是多层面的,需要社会科学家进行深入研究。
科技创新与人类福祉
科技和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合作,早已有很多成功的事例。
比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与考古学的结合。考古学家使用GPS技术精确地定位遗址位置,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绘制出挖掘地图,使考古研究更加准确和高效。
比如,社交媒体与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家利用社交媒体数据研究人们的交流模式、情感表达和社会行为。这些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社交媒体影响的理解,也有助于设计更有益于用户心理健康的社交平台策略。
再比如IBM的“Watson”项目。Watson是一台能处理自然语言的超级计算机,能够理解复杂的人类问题并提供答案。在此项目中,人文社会科学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方面。Watson的开发团队与相关领域专家合作,使Watson能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这对于它在医疗诊断、客户服务和教育等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
广告
这些事例都展示了当科技工具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时,能有效推进科学研究和实践,使我们更深入地洞察人类行为和社会变迁。
我们知道,科技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还需要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如何影响科技应用和发展。由此,我们应更好地融合艺术及人文社会科学与科技,以推动负责任和有意义的创新。
在推动可持续科技创新方面,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它们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道德指导和社会理解。科技应服务于人类福祉,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则保证了该目标的实现,确保科技创新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社会公正、文化多样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未来,我们期待一场更深入的跨学科对话。届时,科技与艺术及人文社会科学将无缝对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如气候变化、健康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科技不仅是工程和算法的胜利,还是人类智慧和伦理选择的体现。科技创新将成为人类向着更加和谐、公正和繁荣的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